納米毒性:當納米遇到生物

來自不來梅的工藝工程師 Lutz Mädler 教授與美國同事在《自然材料》雜誌上發表了關於納米毒性的研究任務。

可以預測納米材料的毒理學嗎?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而且完全不清楚一個似是而非的預測是如何可行的。 在科學上,納米毒性問題是一個新領域。 但這個話題在科學議程上。 不來梅大學生產工程系機械過程工程系主任、材料工程研究所 (IWT) 過程工程系主任 Lutz Mädler 教授與來自科學和工業界的美國同事一起確定了戰略研究重點建立可預測的納米材料毒理學。 《自然材料》雜誌曾發表過一篇關於此的文章(www.natur.com/naturematerials).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首先有必要開發一個廣泛的基本模型,借助該模型可以得出關於毒性和生物損傷機制的陳述。 納米粒子與生物界面的相互作用非常複雜,包括與蛋白質、膜、細胞、DNA 和細胞器的相互作用,它們同時也修飾納米粒子本身。 為了理解這一點並得出可能的後果,工程師、化學家、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和醫學科學家必須找到共同的共識,並使他們的研究計劃具有互補性和整合性。 國際知名期刊《自然材料》上的評論文章旨在幫助協調世界範圍內該領域的研究並提供新的動力。

不來梅大學機械過程工程系在 Lutz Mädler 教授的指導下積極參與這一研究重點。 它是一項國際研究計劃的合作夥伴,該計劃旨在在“納米技術環境影響中心” (cein.cnsi.ucla.edu) 內為納米材料建立可預測的科學毒理學。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目前正在共同研究一種快速掃描方法,使用所謂的高通量篩選 (HTS) 程序來測試納米毒性。

同時,他們也在研究設計具有更高生物接受度的改性納米材料。

資料來源:不來梅 [ IWT ]

註釋 (0)

這裡還沒有發表評論

寫一個評論

  1. 以訪客身份發表評論。
附件 (0 / 3)
分享您的位置